蒋红,吴吉圣: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多维论析

作者:来源: 发布时间:2023-11-28点击数:


作者简介:

蒋红,中共党员,365体育官方唯一入口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流动站合作导师。担任中央马工程重点教材课题组主要成员,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首席专家,云岭学者,云南省中青年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宝钢教育基金特等奖提名奖获得者。曾任365体育官方唯一入口院长、365体育官方唯一入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主任,现任365体育官方唯一入口《思想战线》编辑部•文科学报编辑部主任、主编。

吴吉圣:365体育官方唯一入口博士研究生,湖南医药学院365体育官方唯一入口讲师。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多维论析

摘 要 :党的二十大报告是一篇光辉的马克思主义纲领性文献,是我们党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政治宣言和行动纲领。二十大报告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新征程上坚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把握好四个重要的维度。从历史纵向的维度,要精准确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方位;从历史横向的维度,要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从发展机遇的维度,要紧紧抓住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局起步的关键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从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维度,要以“六个必须坚持”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

关键词 :中 国 式现代化;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的百年探索与实践,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成功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在向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刻召开,具有重大意义。党的二十大报告聚焦中国式现代化,初步构建了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并且明确提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面学习把握和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上,必须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关键性和战略性问题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为此,本文将从历史方位、时代背景、发展机遇、世界观和方法论等多维的角度探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精准确定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方位

对社会发展阶段的科学认识和精准把握在任何时候既是重大的理论课题,也是重大的实践课题。马克思主义始终坚持远大理想和现实目标相结合、历史必然性和发展阶段性相统一。它一方面揭示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的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又强调实现这一远大理想是一个历史过程。对于任何一种具体的社会形态,马克思主义都强调它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分阶段、阶梯式的动态发展的过程。因此,马克思和恩格斯强烈反对脱离具体的历史方位抽象地谈论任何问题,反对“提供可以适用于各个历史时代的药方或公式”,强调解决现实问题的方案“只能从对每个时代的个人的现实生活过程和活动的研究中产生”。从宏观方面来看,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阶段性问题形成了“五形态说”和“三阶段说”的理论,把共产主义社会分为“高级阶段”和“第一阶段”。从微观方面来看,在讨论具体国家的革命问题时,马克思和恩格斯强调各国的革命必须从所处的具体发展阶段、历史方位出发,才能获得革命的胜利。如在讨论德国革命时,马克思认为德国的出路在于“有原则高度的实践”。

中国共产党在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始终坚持历史发展是必然性和阶段性的辩证统一,把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处的不同历史方位作为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这是党百年奋斗取得重大成就和自身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原因和重要经验。《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明确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并且明确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党的二十大报告进一步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的三件大事之一,进一步强调新时代十年的伟大成就是全方位的、开创性的,伟大变革是深层次的、根本性的,在各个方面都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重大政治论断是事关全局的重大战略考量,是基于世情国情党情的深刻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判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时代的潮流浩浩荡荡。实现民族复兴的千秋伟业和为人类社会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作出更大贡献,“我们要在历史前进的逻辑中前进、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发展”。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是决定前进方向、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实施战略安排的时代坐标和根本依据。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正确认识党和人民事业所处的历史方位和发展阶段,是我们党明确阶段性中心任务、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依据,也是我们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不断取得胜利的重要经验。”同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也赋予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新的使命任务、本质要求、战略目标、战略安排,等等。反之,不精准确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既抓不住时代赋予的新的重大战略机遇,也战胜不了前进道路上的各种风险挑战。当然,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这一新的历史方位,并没有改变“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二、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的时代背景

历史方位是从历史长河的视野,即从历史纵向来看待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发展阶段。坚持用唯物史观、大历史观看问题,不仅要从历史纵向出发,也要从历史横向来审视当前的时代背景。从历史横向审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背景,突出表现为“两个大局”的相互交织、激荡和影响,这是最鲜明的时代标识。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立足和统筹“两个大局”,这是中国共产党人谋划工作的基本出发点。

(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

党的百年奋斗的光辉历史,最鲜明的主题、最显著的特征、最核心的任务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实现民族复兴,一代代共产党人坚守初心、践行使命,团结带领人民接续奋斗,取得了重大成就,一步步地将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推向新的历史高度和时代高度。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通过一系列战略性举措、变革性实践,使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

首先,“两个确立”对民族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在实现民族复兴的重大历史关头,《决议》作出“两个确立”的重大政治论断,是在新时代实践基础上取得的重大政治成果,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相统一的必然历史结论,不仅体现了全体党员同志的共同意志,更是道出了全体人民的共同心声。马克思强调:“每一个社会时代都需要有自己的大人物。”船重千钧,领航一人,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既能调动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的磅礴力量,又能确保历史伟业始终有人民衷心拥护的领导核心掌舵领航,确保巍巍巨轮行稳致远。思想就是力量,“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马克思主义行,是中国化时代化的马克思主义行”。党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把理论和实践辩证统一起来,将思想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确保历史伟业始终有不可比拟的科学理论指引方向。“两个确立”是确保历史伟业始终保持历史正确和人类文明进步的“定盘星”和“指南针”,确保在根本性问题上不犯颠覆性错误,对历史伟业的实现具有决定性意义。

其次,实现民族复兴的力量更加坚实。实现民族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精神力量、科技力量和主体力量。从物质力量来看,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新步伐。2013-2021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6%,国内生产总值从2012年的53.9万亿元提升至2021年的114.4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从11.3%提升至18.5%,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等等。从精神力量来看,新时代的十年,在文化上自信自强,特别是在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全局性、根本性转变,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得到极大提升。从科技力量来看,新时代的十年,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创新摆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根据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2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我国排名第11位,比2012年上升23位,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从主体力量来看,新时代的十年,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我国建成了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医疗卫生体系,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向往的问题,极大地调动了人民群众创造历史伟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最后,实现民族复兴有坚强的制度保证。“制度优势是一个国家的最大优势。”新时代的十年,党着眼于长期执政、国家长治久安和人民幸福安康,不断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制度、基本制度和重要制度,把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使我国制度的先进性和生命力在理论和实践的双重领域得到充分彰显,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有更加成熟的制度保驾护航。

(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20世纪世界动荡不安,两次世界大战一方面给人类带来了深重灾难,另一方面也重构了世界格局。资本主义经历了危机与发展,社会主义也走过了从一国到多国再到低潮的历史阶段。在中国共产党的带领下,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命运得到根本扭转并一步步地走向繁荣富强,科学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新的蓬勃生机。21世纪,世界再次进入了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历史时期,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

首先,世界之变加速演进。在新一轮的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强力推动下,从增长的动力来看,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是推动全球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贡献率已经达到80%。从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来看,2001年至2021年,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从21.15%上升到40.92%。就中国而言,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率年均达到约30%,经济总量占世界总量的比重超过18%。世界经济重心加速转移,不仅重塑全球经济结构,而且经济的基础性作用必定引起国际力量对比的深度调整和加速世界秩序、世界格局的重构。世界之变呈现出“东升西降”的显著特征。

其次,时代之变加速演进。2022年1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2022年世界经济论坛视频会议上指出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是“不限于一时一事、一国一域,而是深刻而宏阔的时代之变”。第一,就时代之变的深刻性而言,一方面是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深入推进,人类的生产、生活和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人类正进入数字化全连接的智能时代;另一方面,逆全球化思潮、单边主义、保护主义以及零和博弈、恃强凌弱等霸权行径对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影响深远、危害深重,人类社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第二,就时代之变的宏阔性而言,从时间维度来看,时代之变不仅是当下之变,更是未来之变,并且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因素增多;从空间维度来看,时代之变不是某一民族、某一国家或某一大洲之变,而是全球之变;从领域维度来看,时代之变不是单一领域的变化,而是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安全等多领域的变化。

最后,历史之变加速演进。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那么,不同的主体、不同的理论遵循、不同的文化背景等会产生不同的历史结果。“大变局”中的历史之变就突出表现为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为其他民族和国家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实现现代化是每一个民族和国家的必答题,是普遍的历史性命运。但每一个民族和国家实现现代化都必须结合本国的社会条件和历史环境,并不存在定于一尊的现代化模式和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始终站在历史正确和人类文明进步的一边,为人类社会探索现代化道路提供了中国方案和中国智慧。中国是“大变局”的主要推动力量,“大变局”不仅带来了大挑战,也带来了大机遇。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胸怀“两个大局”,这样才能抓住大机遇,应对大挑战,创造新辉煌。

三、紧紧抓住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开局起步的关键期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党的二十大确立了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明确了到2035年我国发展的总体目标以及未来5年的主要目标任务,并强调“未来五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局起步的关键时期”。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对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作出的战略部署,深刻认识到目标任务的艰巨性和形势的复杂性,紧紧抓住开局起步的关键期,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开好局、起好步。(一)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一重大政治论断,是对中国式现代化的定性,是管总、管根本的,充分表明了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力量和前进方向。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在阐述中国式现代化“九个方面”的本质要求时,在阐述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五个重大原则”时,在阐述“五个必由之路”时,坚持党的全面领导都位居首位。在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研讨班开班式上,习近平总书记更是强调:“党的领导直接关系中国式现代化的根本方向、前途命运、最终成败。”紧紧抓住开局起步的关键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这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根本政治要求和最大优势。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决捍卫“两个确立”,自觉做到在思想上、政治上和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这对紧紧抓住开局起步的关键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具有决定性意义。同时,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内在地蕴含着打铁必须自身硬的要求。“如何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这是一个事关党执政兴国和千秋伟业的根本性问题,也是中国共产党人长期探索的重大课题。”1945年7月,毛泽东同志给出了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一个答案:民主。他指出:“只有让人民来监督政府,政府才不敢松懈。只有人人起来负责,才不会人亡政息。”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的重大历史时刻,习近平总书记给出了第二个答案:自我革命。百年来,党正是外靠民主、接受人民监督,内靠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才始终风华正茂、青春依旧。因此,紧紧抓住开局起步的关键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一方面要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另一方面要用好“两个答案”,尤其是用好第二个答案,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以社会革命促进党的自我革命。(二)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决定着党、国家和人民的命运。从党的十八大到党的二十大,“举什么旗”“走什么路”的问题始终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旗帜鲜明强调的重大政治问题、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走什么路”是报告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党的二十大报告建构的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重大问题。“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五大特色之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党的二十大报告不仅强调“走什么路”在民族复兴征程中的极端重要性,更是指明了新时代新征程上应该“怎么走”“如何走稳”和“如何走好”。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坚持道不变、志不改,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坚持把国家和民族发展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坚持把中国发展进步的命运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这一关于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重要论述,核心要义就是毫不动摇地坚持党的基本路线,突出强调“两不走”和“依靠自己,掌握自己命运”。紧紧抓住开局起步的关键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三)必须完成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古人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马克思和恩格斯也指出,只有在生产力巨大增长和高度发展的前提下,才能真正消灭人的异化状态,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否则,“全部陈腐污浊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③。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始终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作为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质量发展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紧紧抓住开局起步的关键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必须依靠自身的力量完成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尤其要使我国经济在质的方面实现有效提升和在量的方面实现合理增长,为宏伟蓝图的实现打下坚实的物质技术基础。首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既是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也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从目的来看,要把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作为解决首要任务的根本目的;从主体力量来看,广大人民群众是完成首要任务的主体力量,必须紧紧依靠人民实现高质量发展;从评价尺度来看,衡量完成首要任务的成效要由人民来评判,要把人民满不满意、高不高兴、答不答应作为根本评价标准;从党的根基来看,党的根基、血脉和力量都源自人民,党团结带领人民完成首要任务时,要坚守初心、牢记性质宗旨、践行使命,不断夯实党的根基。其次,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生产资料私有制是资本主义恶的总根源,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主义克服不了它的基本矛盾,根源也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因此在《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将他们的理论高度凝练为“消灭私有制”这一句话。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又与现阶段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作。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完成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必须坚持和完善我国基本经济制度,坚持“两个毫不动摇”,增强国有经济实力,把国有资本做强、做大、做优。再次,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实现高质量发展,新发展理念是“指挥棒”。新发展理念不是凭空产生的,是在深刻总结我国发展经验教训和分析发展大势基础上形成的,特别是针对我国现阶段发展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总结出来的。它既具有解决当前突出矛盾和问题的针对性价值,更是中华民族实现永续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理念。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资本的特性和行为规律”。马克思指出:“资本一出现,就标志着社会生产过程的一个新时代。”关于这一“新时代”,马克思虽然肯定了资本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但是也深刻地揭露了资本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巨大消极作用。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方面把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充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加强对资本的监管,规范资本行为,趋利避害。最后,发挥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作用。马克思指出,劳动生产力是由多种情况决定的,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就是其中之一。恩格斯进一步丰富发展了马克思的科学技术观,指出马克思把“科学首先看成是历史的有力的杠杆,看成是最高意义上的革命力量”。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背景下丰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技术观,提出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必须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因此,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高质量发展,必须完善科技创新体系,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的巨大作用。(四)必须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2004年6月16日,习近平同志在浙江工作期间强调,“良好的精神状态,是做好一切工作的重要前提”。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项十分伟大而又艰巨的历史伟业,越是接近实现奋斗目标的时刻,就越是“路更陡、浪更急”。面对前进道路上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新风险、新困难和新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再次强调,“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在斗争中形成、丰富和发展的,中国共产党是在残酷斗争中诞生、成长、成熟和壮大的,中华民族也是在残酷的斗争中才迎来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时代新征程上党和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奋进的精神状态,关键是要坚持发扬斗争精神,这也是前进道路上必须牢牢把握的重大原则之一。坚持发扬斗争精神,就是要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和增强斗争本领。面对前进道路上的严峻形势和斗争任务,要“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志气、骨气、底气,不信邪、不怕鬼、不怕压,知难而进、迎难而上”,敢于亮剑、敢于出击、敢于斗争,敢战方能取胜。尤其是面对党自身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方面时刻保持解决大党独有难题的清醒和坚定,另一方面以壮士断腕的决心和勇气全面从严治党、勇于自我革命,确保党始终是人民的主心骨和事业的核心力量。同时也要善于斗争、增强斗争本领。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斗争是一门艺术,要善于斗争。”因此党和人民必须把握斗争规律,注重策略方法,把握好斗争的时、度、效,在伟大斗争的实践中经风雨、见世面、长才干。

四、以“ 六个必须坚持” 的立场观点方法指导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

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为指导来观察、把握和引领时代,需要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为指导来统筹“两个大局”,需要以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为指导来深刻洞察新时代新征程上的时与势、危与机,积极识变、应变和求变。实践没有止境,党的理论创新也没有止境。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了继续推进实践基础上党的理论创新的科学方法即“六个必须坚持”。“六个必须坚持”,“既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髓,贯穿于党治国理政的全方位各领域;又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深刻体现”,为继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新境界提供了重要遵循。第一,必须坚持人民至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切脱离人民的理论都是苍白无力的,一切不为人民造福的理论都是没有生命力的。”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体系是来自人民、为了人民和造福人民的理论体系,人民性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本质属性。因此,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必须坚持人民至上。坚持人民至上,首要的是站稳人民立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场,是人们观察、认识和处理问题的立足点。”新时代新征程上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式现代化理论体系,必须始终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理论创造创新为了人民。同时,广大人民群众推进和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创造性实践是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的不竭源泉,广大人民群众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最坚实的后盾和最强大的底气,必须坚持依靠人民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第二,必须坚持自信自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从近代以后的深重苦难走向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从来就没有教科书,更没有现成答案。”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百年来独立自主探索和实践的结晶,打破了“人类的现代化等于西方现代化”的迷思,充分展现了中国共产党自信自立的精神特质,党和人民必须倍加珍惜、始终坚持并不断拓展和深化。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必须坚持自信自立。坚持自信自立,就是要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信念、坚定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心和决心,更加坚定“四个自信”和历史自信,在依靠自己力量的基础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创新。第三,必须坚持守正创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从事的是前无古人的伟大事业,守正才能不迷失方向、不犯颠覆性错误,创新才能把握时代、引领时代。”守正创新,深刻揭示了坚持真理与发展真理、坚持中国式现代化与拓展中国式现代化的辩证统一关系。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必须坚持守正不动摇,坚持创新不停步,并在把握好守正与创新辩证关系的基础上,通过“两个结合”的根本途径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进而努力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和中国式现代化实践创新的良性互动。第四,必须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种理论的产生,源泉只能是丰富生动的现实生活,动力只能是解决社会矛盾和问题的现实要求。”④因此,理论的创造创新是在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践过程中实现的。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这一变化是事关全局的根本性变化,也蕴含着党和人民必须下真功夫、苦功夫和长功夫解决的系列重大现实问题。新时代新征程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必须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在破解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中不断开辟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新境界。第五,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新时代新征程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宏大的系统工程,特别是在“两个大局”的时代背景下,全面推进这一宏大系统工程往往会牵一发而动全身。因此必须坚持系统观念,运用系统思维处理好当前和长远、全局与局部、普遍与特殊、宏观与微观等一系列重大的辩证关系,全面协调推进我国现代化的各项事业。在系统谋划、整体推进这一宏大系统工程时,实现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把中国经验升华为中国理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的创新发展。第六,必须坚持胸怀天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党,也是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的党。”中国共产党引领和推动我国现代化事业,不仅聚焦中华民族、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也密切关注、积极回应世界各民族、各国人民的普遍关切。因此在新时代,要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和推动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实践基础上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中国式现代化理论创新不仅要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中国基因,而且要以海纳百川的宽阔胸襟充分吸收借鉴其他国家现代化的成功经验,吸收借鉴人类的一切优秀文明成果。正如马克思指出的,“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

五、结语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理论方面的新突破、在实践方面的新探索,成功地在理论和实践两方面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使民族复兴的历史伟业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在新时代新征程上,圆满地完成党的二十大确定的近期、中期和长期的目标任务,既有战略性的有利条件,也面临着风高浪急甚至是惊涛骇浪的巨大风险挑战。全面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共产党人必须从多维的角度对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性、关键性和战略性问题有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这样才能抓住战略机遇、战胜风险挑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原文来自:扬州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年第4期

上一条:白利鹏、付星吉:乌杰与自然辩证法

下一条:王超品:边疆民族地区青年“五个认同”提升的路径探析

Baidu
sogou